我走向大學辦公室,手裡攥著那封已經簽好的退學信。
紙張被捏得有些皺折,手心也滲出了細汗。
辦公室的門就在眼前,我卻一步也邁不出去。
我害怕什麼?
害怕周圍人的眼光,怕他們說我半途而廢。
害怕未來的迷茫,怕自己找不到一份正當的工作。
害怕失去方向,怕自己就這樣在社會裡消失不見。
我想輟學,但我做不到。
我還是沒有承受痛苦的勇氣。
我選擇每天照樣走進課堂,卻心不在焉。
面對不喜歡的科系,腦中立刻浮現焦躁、空白、抗拒感。
我只是在熬時間。每一分每一秒都像在對抗自己,痛苦得讓人只想逃跑。
成功讓我逃跑方式就是手機。
人為什麼會陷入無止境的刷手機?
只要滑開螢幕,就能暫時忘記這一切。
短影片、遊戲、社群,像是一條條安全的通道,把我從痛苦的現實抽離出來。
可逃避的代價,比痛苦本身更大。
大腦天生會逃避痛苦,尋找短期快感。
手機就是現代人最便利的止痛藥。
每次你感到無聊、焦慮、不安,手機立刻給你多巴胺:新通知和新影片。
這些碎片化的快樂不會解決任何問題,只會麻痺你,讓你暫時忘記焦慮。
前陣子,有個讀者跟我說,他常常因為工作壓力,呼吸不順暢。
他問我:「除了寫字以外,有沒有什麼呼吸法能幫助我?因為我太懶了。」
我回他:「沒有。一定要寫。」
呼吸法當然能幫到你,但它只是暫時的,就像止痛藥一樣。
能舒緩,卻不能根治。
寫字是讓你直面內心的方式。
結果很神奇。他舒緩了很多。
解決問題帶來的爽感,遠比手機螢幕上的快感持久。
不要再用懶惰羞辱自己。
你越是逃避,痛苦越會反噬你。
你越是面對,痛苦就會縮小。
你能把注意力完整交給一件困難的事,直到它被你解決。
對抗虛無感
假如你感到虛無,最直接的反應就是逃避。
刷一刷手機,暫時忘掉痛苦。看一看,暫時不必面對。
消遣完後,那種空蕩感反而更重。
逃避只是腐爛的開始。
書籍、電影、遊戲,這些事情當然能帶來片刻的美好。
可是,如果你的生命只停留在輸入,你仍然會覺得虛無。
因為輸入不會留下痕跡。
能讓人從虛空裡爬出來的,是持續輸出。
做一件具體的事:
寫日記
做一頓飯
剪一支影片
創作
具體會把你拉回當下,給予你最原始的存在感。
為什麼學生時期的我們,比現在更有方向感?
因為那時候有清晰的目標:考試、升學、申請。
目標是對抗虛無的唯一槓桿。
靠輸出、規律、目標,把自己從深海中一點點拉上來。
解藥永遠都是創造。
極致專注
一小時全然投入,遠比八小時邊做邊分心更有價值。
專注是一種肌肉。
你要給大腦提示,透過儀式讓它知道該深入了:清理桌面、關掉通知、設定計時器。
90 分鐘為一個單位,全力輸出,然後完整休息。
先啟動五分鐘。
因為阻力只會在前 5–10 分鐘,過了就會自然沉浸。
專注不是只在工作時需要。
吃飯就專心吃飯,睡覺就徹底放鬆,和人相處就全心投入。
你的人生會逐漸脫離浮躁,轉向厚實。
持續閱讀、運動、複盤,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穩。
決策變得乾脆,思路更清晰,運勢也像被推著走。
因為你所有的輸入與專注,正在形成一個能量循環。
你不會躍升到你設定的目標,你只會掉落到你日常的輸入水準。
輸入決定狀態,狀態決定專注,專注決定成果,成果反饋回輸入。
這就是你要打造的系統。
極致專注,讓你把每一個任務做得完整有重量。
輸入紀律,讓你有源源不斷的能量去支撐這個專注。
當你把這兩者鎖進日常,人生的基座就會被徹底重建。
把每一次專注,都當成對未來的一次投資。
把輸入與專注閉環運行,你的道路自然會開始寬廣,機會開始有重量,成長變得無可阻擋。
如何重啟你的清醒頭腦
1. 一小時的專注
為了只專注一件事,為了把自己悄悄打磨到極致。
別人看到你安靜,但你知道自己正翻天覆地地改變。
如果你對現狀徹底厭倦,卻又不想讓日子無限循環下去,唯一的辦法,就是主動消失一陣子。
刪掉無謂的社交,關掉無止盡的資訊流,還時間給自己。
沒有即時回報,但你每天都在靜默中的積累能量。
別人在刷短影音、追劇、討論八卦時,你在閱讀、寫作、建立自己的系統。
一小時的專注 > 一天的忙碌。
你滑了一百則短影片,不如完整消化一篇有深度的內容。
你同時做五件事,不如一口氣專注完成一件任務。
專注才是和 99% 的人拉開差距的起點。
怎麼做?
無訊息區:每天至少 1 小時,關掉所有通知,零輸入。
輸出區:只做創造性任務,如寫作、策略思考、專案推進。
單點勝利:每天給自己唯一一個成就核心,只要完成這件,今天就算勝利。
你需要把注意力整合起來,形成可以循環運作的心流機制。
2. 進步最快的方式 = 成為超級個體
外界最大的陷阱,就是資訊與社交的洪流。
控制每天的資訊輸入,才算真正開始獨立思考。
減少無效的社交,才算真正開始掌握自己的專注力。
你需要的是系統,不是更多目標。
多設定幾個目標就會更進步,結果只是把自己推向焦慮。
轉變來自於打造一個能自動運作的個人系統。
思考方式可以被設計。
行為模式可以被重組。
創造力可以被流程化。
你需要系統能讓時間花得更少,輸出卻更深,你才會擁有長期的複利效應。
硬實力讓你上場,但決定你能走多遠的,是軟實力。
寫作:能不能把混亂的資訊整合成清晰的邏輯。
銷售:能不能交換信任,讓價值被看見。
寫作的本質是先說服自己。
你能寫清楚,就能想清楚。
你能想清楚,就能引導他人。
銷售的本質是讓信任流動。
創作的本質是長期建構屬於你的場域。
銷聲匿跡,把專注力重新拿回來。
打造系統,讓行動可以自動化。
修煉軟實力,讓影響力能被放大。
你會發現自己正在蛻變:
從容易分心、焦慮、內耗的人 → 變成擁有清晰感的人。
從依賴外界掌聲的人 → 變成擁有內在掌控力的人。
從只是執行任務的人 → 變成長期創造價值的人。
這樣的人不需要天天曝光自己,因為光是存在就能形成磁場。
這樣的人不需要每月焦慮業績,因為長期複利會替他說話。
這樣的人就是超級個體。
3. 盡量去規律有節制的生活
弱者在壓力下崩潰,強者把壓力轉化為產出。
多數人以為生活的困境來自不夠努力或知識不足,但瓶頸往往是環境太雜亂、思維太碎片化。
你的空間被過多物品佔據,心智也會跟著陷入噪音。
你的學習沒有框架,資訊就會像散落的拼圖,無法拼成完整的畫面。
解決方法是給心智留空間。
極簡生活讓你釋放,奪回生活的主導權。
你清掉那些不必要的東西,房間變清爽了,你的內心也自然安靜下來。
雜物不只是物質上的負擔,它更像是一種能量洩漏,讓你專注不起來,讓你永遠停留在低效率的狀態。
再來就是系統化思維。
為什麼你需要系統化思維:
聚焦核心目標:停止接收每個資訊。問自己:這能否推動我更接近目標?若答案是否定的,那它就是噪音。
行動優先,再補知識:先設立一個挑戰,先做,再在問題中學。這樣才會產生真實的回饋循環。
轉化為系統:把零散的概念整理成一套能自動運作的框架。像是設計知識管理系統,讓你的學習與創作能持續累積價值;或透過行動準則,讓決策變得快速清晰。
以系統思維取代隨機學習,你就是能夠不斷創造的人。
極簡幫你清空雜亂,系統幫你組織複雜。
一個外在的減法,一個內在的加法。
環境乾淨,心智更清晰。
思維有系統,行動更聚焦。
讓自己感受到時間真正屬於自己,精力真正用在重要的事,知識真正轉化為價值。
4. 頻繁大量的記錄自己
寫作改變了我們的大腦結構。
每天早晨花 30 分鐘,把腦中的雜念、疑問、感受寫下來重建你的思維迴路。
大腦就像一個沒有整理的房間。
到處都是焦慮、恐懼、猶豫、對未來的擔憂,甚至還有過去的陰影。
你不去處理,它們會無限循環,耗掉你的專注力。
寫作的第一個作用,就是清理。
把腦中那些不斷打轉的東西倒出去。
很多時候困住你的是你沒有覺察到的內在信念。
「我不擅長寫作。」
「我沒有好點子。」
「沒有人想看我的內容。」
這些聲音在腦海裡模糊卻強烈。
用文字把它們寫下來,它們就會失去那種壓迫感,變成可以拆解的問題。
挑戰自己的思維,信念就會鬆動,新的可能性才會出現。
每當你把模糊的感受,整理成清晰的語句,你就在逼迫自己:
找到邏輯
找到核心
找到自己真正相信的東西
這個過程不僅讓你認識自己,也讓你能把訊息傳遞給他人。
一個人能否影響世界在於能否把想法講清楚。
寫作就是訓練你「看懂自己 → 說清楚 → 引導他人」的橋樑。
長期下來,你會發現:
你的心智有了主導權
你的情緒是被你拆解過的思考材料
你的創作是你內在清晰感的副產品
你不需要刻意去證明什麼,因為文字已經替你構建了一個新的自己。
感謝你讀到這裡。我們下週二會員篇再見。
鉉哲
P.S. 這週我分享了成為超級個體的策略和寫作篇。所謂策略就是讓你在有限的資源、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精力中,找到最值得投注的那個點:
如果你真心想要變強,我可以用3種方式幫助你:
所以你交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