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我的生活像是被無形的巨浪拍打,焦慮、迷失、內耗和恐慌成了我的日常。我常被困在過度的胡思亂想和無止境的自我質疑中,似乎無法找到一條通往平靜的路。
那段時間的我,就像一葉孤舟,被情緒的波濤推著走。每天都在同樣的漩渦中徘徊,掙扎卻找不到出口。
直到去年,我終於下定決心:按下暫停鍵,從外界抽離,專注於內心的整理與重建。我選擇遠離喧囂,將時間投入到專注、願景、寫作、目標設定、日記,以及最重要的休息中。
這段自我修復的過程,成了我重新定位自我、找回力量的關鍵。
在這段時間,我開始觀察自己,也慢慢了解內耗的真正面貌。我發現,那些陷入內耗的人,往往有以下特徵:
思考過度,行動不足:想得太多,計畫太多,但卻沒有具體的行動。
精力分散,無法聚焦:被無數細節拖垮,卻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這讓我深刻地意識到,真正的強者,並不是從不迷茫,而是能在迷茫中找回冷靜,迅速跳脫過度思考的泥淖,並把專注力轉向當下的行動。他們懂得:
保持冷靜:即使處於焦慮之中,也能選擇理性面對。
行動第一:不等待“完美時機”,先邁出一步,再調整方向。
簡化思緒:清空過多的干擾,專注於真正重要的目標。
這次轉變讓我明白,內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讓它掌控了生活。當我們學會專注於目標,勇敢付諸行動,便能找到從低谷中站起來的力量。
生活的主導權,一直在我們自己手中。而現在的我,選擇以行動替代焦慮,以專注取代迷失,向著更清晰的未來前進。
如何在迷失中找到自我
我的人生真正的轉折點,是從學會管理目標和生活開始的。當我意識到生活的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時,我才真正理解了什麼是 “主權生活” 和 “生命的循環階段”。
那些迷失的時期,雖然伴隨著痛苦與挑戰,但回頭看,卻是我成長路上最重要的啟發者。
當時的我,就像在黑暗中摸索,試圖找到方向。每當我找到一絲光亮,焦慮和拖延卻又迅速將它掩埋。我一次次地努力,但又一次次地被無所作為打回原點。
直到有一天,我學會了放下。不是放棄,而是停止抗拒這些感受,坦然面對迷失的過程。這樣做之後,過去那些看似無解的困境,突然變得不再那麼具破壞性。
我知道,許多人也許在類似的境遇中感到迷茫無助,特別是當他們無法理解這些迷失階段的真正意義時。然而,事實是:這些階段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準備迎接下一次的突破與挑戰。
每一次的低谷,都在為下一次的高峰鋪路。只有經歷了迷失,我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內心的渴望,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
透過持續的自我覺察與改善,我漸漸學會了如何在這些循環中找到自己的節奏。我不再被焦慮吞噬,也不再讓內耗主導我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平靜與專注。
我逐漸明白,真正的強者並不是從未迷失,而是能夠在迷失中找回自己的力量,並讓每一次的挑戰成為他們成長的基石。
強者的心態 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建立起來的:
1. 跳過情緒,看見事實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挑戰和困惑是常態,而最具干擾性的因素往往來自我們的情緒。無論是焦慮、恐懼,還是內心的耗損,這些情緒不僅影響我們的判斷,也限制了我們的行動力。
心理學中的 “費斯汀格法則” 提醒我們,生活中的10%是無法掌控的事件,但其餘的90%則取決於我們如何選擇回應。這些選擇決定了我們對生活的解讀,更深刻地影響著生活的質量。
然而,情緒常常蒙蔽我們的雙眼,讓我們無法清晰地看見事實。情緒化的時候,我們容易陷入過度思考或無效行動,甚至被拖延牢牢束縛。真正的挑戰,其實在於:如何穿越情緒,直面真實。
當我們被情緒籠罩時,重要的是讓自己停下來,冷靜地觀察當下的情況,並尋找可行的解決方法。這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個重塑自我的過程。
學會在情緒中抽離,能讓我們重新審視事件的本質,從而做出更清晰、更有效的行動決策。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改變人生的關鍵體驗。
有句話深深啟發了我:
當你走到所有光明的邊緣,邁入未知的黑暗時,相信兩件事會發生:要麼你會找到堅實的立足點,要麼你會學會如何飛翔。
這正是我們在生活中需要面對的不確定性。當我們能跳過情緒的限制,去直視未知,我們會發現,自己擁有超出想像的力量來應對挑戰。
生活像是一系列實驗,雖然我們無法控制每個細節,但我們始終可以選擇自己的反應。當你放下情緒,專注於行動時,你會發現自己在迷霧中找到了一條更清晰的道路。
不要讓拖延和借口成為你的阻礙。立刻行動,直面挑戰,解決問題,然後讓它過去。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超越情緒,掌控生活,並迎向更明亮的未來。
2. 建立“心理重構心態”
當我們面對挑戰、壓力和困難時,心理重構心態能幫助我們把消極思維轉化為積極的行動力。這不僅僅是情緒上的應對,更是對自我心態與信念的全新塑造。
每當你感到低落或焦慮時,試著停下來問自己:
我正在關注什麼?
這個問題能幫助你意識到自己的注意力是放在問題本身,還是潛在的解決方案或更積極的選擇上。我如何解釋這件事?
我們對事情的解釋方式,往往決定了我們的情緒和反應。如果你將某件事解釋為一種失敗或威脅,情緒會進一步惡化;但如果你把它看作一次學習的機會,情況將截然不同。
舉個例子,當面對失敗時,許多人會覺得自己不夠好,陷入自我懷疑。但如果你能換一個視角,將失敗視為一次學習的契機,你會發現每一次失敗其實都是邁向成功的步伐。
這種心態轉變,就是從“問題導向”到“解決導向”的過程。當你能重新解釋那些看似困難的情況,這些困難就不再是絆腳石,而是學習的跳板。
我的經驗告訴我,從迷茫到找回自我,是一段需要心態重構的旅程。在進入深度心流狀態時,我的焦慮與壓力被專注與內在的熱情取代,這種轉變得益於心理重構心態的力量。
這樣的心態讓每個挑戰都變成了成長的機會,也讓我在面對困難時更加果斷清晰。當你不再被消極情緒拖累,而是選擇用它們來推動自己,你會發現,過去的陰影無法阻止你向前,反而成為了一次次進步的標誌。
下次當你感到情緒低落或壓力增加時,試試這樣問自己:
我到底在關注什麼?
我如何解釋這個困境?
一旦你意識到解釋權在你手中,你便能主動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你會發現,困難不再是障礙,而是通往目標的助力。
建立心理重構心態的關鍵在於,學會轉變視角,把每一次挑戰當作機會。這樣,你不僅能更果敢地面對壓力,也能讓這些經歷成為通往未來的基石。從今天開始,試著用全新的視角看待每一件事,你會發現,人生處處都有進步的可能。
3. 採用“先完成,再完美”
當我們面對挑戰和目標時,內耗常常成為我們最大的障礙。
過度的思考,往往讓我們陷入焦慮和不安,結果反而讓我們無法向前邁進。
想太多的情況,例如:
“我應該如何開始這份報告?”或者“標題要怎麼寫才完美?”
這些問題讓我們無法踏出第一步,並且在每一個小決策上浪費大量時間,最終可能陷入無窮的回圈,無法完成任何事情。
要突破這種困境,關鍵在於“先完成,再完美”。
高效的秘訣其實很簡單:
行動優先,讓思考跟隨行動。一旦你開始行動,焦慮和內耗就會逐漸減少,因為你不再集中在“問題”上,而是專注於“解決方案”。
這樣的思維轉變會幫助你擺脫無休止的猶豫,將注意力從過程的每一個細節上轉移到實際的成果上。
行動模式並不需要完美的開端,而是“先動手,再改進”。
例如,你可以先列個大綱,再根據進展進行調整;或者先開始做,隨著情況發展再進行完善。這樣,你就能突破內耗的困境,保持進度。
最初的版本不必完美,但只要開始,你就能夠不斷調整和改進。
在這個過程中,你不僅能保持前進,還能找到新的解決方案,並逐步完善。
隨著進度的推進,你會達到新的高度,無論是心理、身體還是財務上的成就。
如果你能夠堅持這樣的行動步伐,並保持一致性,你將不再迷失,甚至能避免重蹈覆轍。
這些行動系統將成為你的支柱,幫助你不斷達成更高的目標。
將這些原則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工作還是創業,一致性將是你持續成功的關鍵。
只要你能從簡單的行動步驟開始,並不斷調整完善,它將漸漸成為你的一部分,幫助你自動化達成目標的過程。
所以,從今天開始,放下對完美的過度追求,專注於先完成,再完美。
把焦點放在行動上,進而實現更大的突破。
祝你2025新年快樂。
鉉哲
如果你真心想要變強,我可以用3種方式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