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越努力就越倦怠(當工作失去意義,我們還剩下什麼?)
在AI的世界裡,進化不能停。
停就被超越。休息就被淘汰。
這樣的節奏本該只屬於機器。
問題是大多數人把自己也活成了機器。
身邊的大模型在競速,我們的心,卻越來越聽不見自己的聲音。
忙到深夜,忙到錯過晚餐,忙到父母老去,忙到錯過孩子的陪伴。
直到某天,身體開始抗議。
直到某天,眼神開始空洞。
直到某天,你發現再也快不起來了。
倦怠不是突然的,而是一次次不聽自己說話的累積。
我們活在一個,把忙當榮耀的時代。
我們常說自己只是累了,但事實上那叫做倦怠。
不是一種單純的疲憊,而是一種空洞,一種無力感,一種即使醒著,也感覺活不過來的狀態。
倦怠是當你持續用同一把鑰匙打開不同的門。
— 安東尼·羅賓斯
我們真的知道自己在追什麼嗎?
倦怠正在上升,這不是個人問題,而是集體現象。
Moodle 2025年的一項研究指出,約66%的員工感受到工作倦怠,這代表有相當大比例的人在工作中經歷壓力和無力感
人們開始安靜辭職或者乾脆離開,去尋找一種更有意義的生活。
但更多的人其實還被困在原地。他們依然每天醒來,感覺撐不下去,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我們的努力是為了誰?為了什麼?
我們需要更真誠地對待自己,對待我們的身體,情緒,以及渴望。
如果你正在懷疑,正在喘息,正在尋找意義,那麼請繼續看下去。
無需假裝努力
不要假裝你的工作有意義。
不要強迫自己愛上早就讓你麻木的通勤生活。
不要把薪水當作對無意義人生的補償。
做你自己。但要在一個你可以創造出實際價值、並且不需要裝忙的地方。
工作是一種工具。
公司制度是一種工具。
但當它們開始消耗你的靈魂、讓你懷疑存在的意義時,它們就不再是工具,而是監牢。
我們被餵養了努力就有意義的假故事,被灌輸工作本身就是目的的錯誤觀念。
但當你每天醒來都覺得無力、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時,你要知道你其實非常清醒。
你開始察覺到這個社會告訴你的價值觀出了問題。
那你該怎麼辦?
不是逃避,不是退縮,不是幻想退休。
是要重新定義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工作。
是開始把時間投資在能讓你感覺活著的事物上。
無論是寫作、創作、服務他人、建立自己的作品系統。
這不是在說你要立刻辭職,而是提醒你其實不需要為了一份自己都無法相信的工作,浪費你這一生。
你不需要繼續裝忙、不需要繼續沉默、不需要繼續忍耐。
我們活在一個全新的時代,你可以創造出屬於你自己的價值,你可以選擇定義自己的人生。
從倦怠走向有意義的創造
這一切真的有意義嗎?
我這樣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
這不是什麼抽象的哲學問題,而是倦怠(burnout)。
好消息是,會問自己這個問題表示你已經站在了實踐生命作品的起點。
現在,讓我們把所有商業術語都拋開,直達你從倦怠走向創造所需要的本質條件:
1)不想要什麼
倦怠來自一種徒勞感。
你可能已經發現了:
每天 8 小時花在一份你內心認為毫無貢獻的工作上,時間久了,你開始懷疑自己整個存在的意義。
很多人以為這只是個人情緒,但其實是系統性的錯置。
許多工作本質上是無意義的,但社會卻獎勵那些看起來忙碌的人。
— 大衛·格雷伯
如果你還不知道什麼是你想做的,那就先從你不想要什麼開始。
無需內耗自己的人生到底想要什麼,你只需要知道不想要什麼,就可以慢慢靠近想要什麼:)
2)承受不了沉默就創作
倦怠真正可怕的不是身體累,是你開始對一切無感。
像是被凍住的河流,水還在底下流,但你再也聽不到聲音。
這時候你會發現,創作不是選項,是求生本能。
不是你有什麼好說的,而是你不能再繼續不說話。
你可以寫日記,或是拍一段沒人看的影片。
創作不是要得到認可,是讓你記得你還在活著。
當你開始創作,你不是想表現,你只是在努力讓自己不再在這個世界中消失。
3)逃脫那種「不重要感」
很多人說要轉職、做副業、搞自媒體。
但他們真正想逃的不是公司,而是那種我可有可無的感覺。
你想做點什麼,不是因為想變紅,是因為想對誰有用。
你想幫助的,可能只是兩年前的自己。
你想寫的,可能只是一句你那時候最需要的提醒。
那不是事業計畫,是生存筆記。
不要想太多什麼市場、變現、藍海紅海。
想想自己可以幫哪一種人,讓不再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從這裡出發就對了。
4)創造是唯一能重組現實的方式
你想清楚這世界怎麼運作了,你覺得看破紅塵了,你累了。
但光是理解世界不會讓你好過一點。
你需要動手,哪怕只是做出一個沒人看的銷售頁面。
你做的可能只是 0.1 的變化。
但可能對某個人來說會是唯一能讓他繼續活下去的提案。
創造的意義不在於結果,而在於你還能重新參與你看懂的世界。
培養那些人生回報率超高的習慣
當工作失去意義,我們還剩下什麼?
回想當年,我在電商創業時陷入嚴重的倦怠。
那種日復一日的空虛,像是在用盡全力往一個不確定的方向奔跑。
越努力越懷疑自己,越堅持越感到孤單。
那時我以為如果停下來,我就什麼都不是了。
其實只要慢慢調整步伐,重新設計生活,靠以下6個習慣,就能把自己一點一滴拉回來:
1. 每天花5分鐘,拿筆,把腦袋裡的東西寫出來
很多時候,你覺得自己累,不是因為做太多事,而是因為想太多、說太少。
我開始練習每天早上寫下腦袋裡的亂流,不判斷、不修飾,就是誠實地寫。
這讓我發現原來我一直在逃避真正的問題:我是不是其實不想繼續做這件事了?
這就是理解誘因的第一步。
你開始看見什麼情緒、什麼場景讓你焦慮、失控。
當你能辨認這些觸發點,你才有能力轉向更有力量的選擇。
2. 每週進行一次深度復盤
我每週會問自己三個問題:
這週什麼讓我感到有能量?
哪些行為讓我空虛或後悔?
我想靠近的生活長什麼樣?
這些反思,讓我能設定明確的目標:
我要更自律 → 每天滑社群不能超過30分鐘
從模糊到具體,行動就會變得更清晰。
3. 一次只做一件事
我曾經以為同時處理很多事是高效率,但事實上,那只會讓人更分心、更容易內耗。
現在我練習每天限制干擾:
手機設成飛航
工作時只打開一個視窗
使用番茄鐘集中注意力
當我能一次只做一件事,注意力會像雷射一樣集中,效率反而提升。
4. 每天正念呼吸5分鐘
情緒來得快,專注力卻來得慢。
我每天早上會靜坐5分鐘,專注在呼吸,不想改變什麼,只是陪伴自己。
這是延遲滿足的一種練習。
你會慢慢從立刻要有回饋的慣性,轉成「我可以先完成重要的,再去享受娛樂」。
你會發現真正的自律不是壓抑,而是選擇更好的獎勵。
5. 保證6–8小時的高品質睡眠
好的睡眠,是你給自己最好的續命卡。
我開始建立固定的睡眠習慣。
假如失眠,可以嘗試用4-7-8呼吸法來幫助入睡。
這些是我建立健康習慣的起點。
習慣一穩,精神與意志力也會一起穩。
6. 設計極簡的生活
我把生活簡化到最少:
減少不必要的任務
精簡衣物與用品
減少社群使用時間
這讓我降低外在干擾,同時提高生活的掌控感。
極簡不只是物質的簡單,而是心裡的空出空間,去裝進真正重要的事。
這些習慣不會立刻改變人生,但它們會慢慢把你從倦怠中拉出來。
你不是要做更多,你是要活得更清楚、更輕盈、更像自己。
如果你正在經歷迷惘或倦怠,把習慣交給時間,它會為你打開一扇全新的門。
慢慢來,沒關係。
感恩,我們下周再見 :3
鉉哲
如果你真心想要變強,我可以用3種方式幫助你:
這週我發布了一人公司微課:如何不靠運氣也能寫出爆款內容,教你如何打造磁性個人檔案的五大關鍵,保證讓人停下來閱讀的文案開頭公式,寫作升級技巧。
將你的心智轉化為可複製的內容生態系統,高影響力寫作技能、,以及高效創建數位產品。
超級個體模板
把我所有生活與創作的思維系統化,幫你打造一套能長期運作的個人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