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現在的世界政治氛圍、負面新聞的無止境擴散、還有短影音的氾濫,這一切都在悄悄奪走你的專注力。
更可怕的是,那些虛假的焦慮感像吸血鬼一樣,正在吞噬你所有的能量。
根據Crucial Learning 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2/3的受訪者難以專注於單一任務,且近1/3的人只能專注10分鐘或更短時間。
你本來可以輕鬆自律,做你真正渴望做的事 ~
寫書、創業、建立品牌、甚至過上自由的生活。
但現實呢?你把大量的黃金時間都浪費在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上,甚至已經忘記了,究竟什麼才是真正值得專注的事。
這一切,其實不是你的錯。是這個世界的節奏出了問題。你無法在一個普通的生活方式中,得到非凡的成果。
你正處於一個體制內,設計出來讓大多數人消磨時間的節奏中,卻期望能夠活出極少數人才擁有的精彩人生。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
所以,如果你感到迷茫、疲憊、甚至失去專注力,無法啟動,那不是你懶,而是你已經被這個設計出來讓你分心的系統所控制了。
有時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從頭開始,砍掉重練。
在這個體制中創造一個錯誤,放棄那些看似安全的選項,從根本上改變你的環境、習慣,甚至是你對自我的認同。
一次性斷捨離掉所有干擾源,從生活中剔除那些早就知道該遠離的事物。然後,開始創業,開始打造屬於你的項目。
你需要為自己創造一段「無干擾區間」,讓自己能夠全心投入。
那幾個小時,將成為你和你內心的對話空間。
沒有通知、沒有要求、沒有外界的聲音,只有你與最真實的自我。
你不需要更多的激勵,你需要的是方向和系統。
只是現在,你的專注力,正被引導到錯誤的地方。
每當你滑手機、打遊戲、或是狂看劇集時,其實你根本不需要太多的意志力。
這代表你的專注力並沒有用在該成為的那個版本上。
好,我們一起來重設這個的系統。
沒有明確的動機
你想要專注,其實你可能真正的意思是想趕快把這件事做完,然後就可以休息了。
而不是真的想投入這件事本身。
你其實並不缺乏專注力,問題是你不想專注在你根本不想做的事上。
你以為你迷惘,實際上,問題在於你內心根本沒認同這個目標。
你一直以為問題出在分心,但事實上,問題是你從一開始就沒有真正想完成它。
讓我們來拆開看看……
你做這件事,不是因為你真正想做,而是因為好像應該要做。
這可能是別人要求你的,是社會認為這樣才對的,是老師、父母、主管的期待。
沒有來自內在的動力,做任何事對你來說,都像是在完成任務清單。
你覺得自己做不好,並不是因為你不想開始,而是你害怕做得不夠好。
你預想自己會失敗,會出錯,甚至會沒有成果,於是乾脆不開始。
這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但它會讓你永遠卡在原地。
你找不到意義。你的大腦抗拒投入。它想保留力氣,去尋找真正的出口。
所以,問題不在於你不專注,而在於你不相信這件事值得你的專注。
超級分心的環境
你生活在一個讓你無法專注的環境中。
當你打開電腦準備工作,桌面上卻同時開著12個分頁……
更別提手機,每隔三分鐘就跳出一次通知,不是有人發限動,就是有人給你發訊息。
專注力並不是意志力,而是環境的設計。
你以為你缺乏紀律,實際上,你只是被無數的微干擾打斷了。
所以,問題不在於你懶,或是不夠自律。
其實,你根本還沒開始,就已經被打斷了十次。
你需要的是更乾淨的空間。
專注是一種釋放,也是你對自己未來的尊重。
如果你能夠重新設計你的環境,你會發現自己根本不需要逼迫自己努力。
一旦環境好了,你自然就完成了。
我們都不缺專注,只是習慣被訓練成了活在超級分心的環境裡。
低能量身體狀態
你有沒有睡夠?有沒有吃對東西?有沒有動一動身體?
你早上醒來,睡不到6小時,早餐隨便塞一口麵包,隨後灌下一杯咖啡,一坐到電腦前就開始腦霧、想刷IG、分心發呆。
當身體累了,大腦的第一反應是逃避。
這是生物本能:生存優先,專注退場。
你照顧好自己的肉身,你的精神才有資格進入深度工作狀態。
高效的人不靠硬撐,而是懂得為自己的能量負責。
別再逼自己工作12小時,而是先問問自己:
我準備好了嗎?我的身體、空間、節奏,都到位了嗎?
保持專注其實很簡單
1. 從你的習慣開始
你可以這樣開始 ~
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不是滑手機,不是打開通知,而是給自己一段安靜的時間,專注在一件你覺得重要的事上。
這段時間可以是30分鐘、60分鐘、或90分鐘,讓你從被世界拉走的狀態,重新走回創造者的位置。
休息間隙哪怕每天只是幾分鐘的冥想,閉上眼睛,什麼也不做。
不是為了變得特別,而是為了不那麼容易被世界牽著走。
你會發現,專注變強了,反應變穩了,創意開始浮現,情緒也不再那麼逼人。
晚上睡前一小時,把螢幕關掉。
你值得回到自己身上。
藍光會讓大腦誤以為現在還不能休息。
你累了,但還醒著,無法真正放鬆。
試著讀點什麼,靜靜過渡進夜晚。
給自己一個完整的睡眠,是你對自己最基本的尊重。
時間、精力、注意力,都是你人生最珍貴的資產。
它們用在哪裡,你的人生就往哪裡走。別讓別人替你決定怎麼花。
守住這三樣東西,就是守住你的自由與方向。
2. 銷聲匿跡
學會藏,狠狠地藏。
藏起來,為了只做一件事,讓雜訊找不到你。
放下手機,坐下來。
不用急著整理思緒,也不用逼自己馬上專注。
你只需要紙和筆或,我本身使用超級個體模板3.5,開始寫。寫下你腦海裡的東西,亂的、雜的、焦慮的,全寫。
慢慢地你會看見……
有些想法根本不是你的。
有些習慣,早就該丟掉了。
有些聲音,從沒為你的人生負責過。
你問自己: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我願意長期投入的是什麼?
我現在做的,真的在幫我靠近那個目標嗎?
越寫越清楚,越問越沉靜。
寫完後開始刪。
刪掉那些無關的任務、無用的想法、無聲的焦慮。
只留下真正屬於你的方向。
選擇屏蔽,選擇沉靜,選擇離線。
你會發現,清理沒有過濾的內在雜訊能讓你恢復極度專注。
3 . 長期思維
從短期刺激,轉向長期視角。
為了讓專注變成你的競爭力,給自己設定一個長期目標。
你開始打造自己穩定的系統,比如心智掌控系統。
你不再什麼都接、什麼都看。
你學會了判斷:什麼是高價值,什麼只是資訊垃圾。
不是排斥世界,而是選擇只讓值得的東西進來。
每週你會停一下,問自己一句話:
我這週做的事,有沒有幫我走近那個遠方的目標?
你願意學新技能,開始打造個人品牌創造影響力。
4. 翻越“三座大山”
我跟你說,很多人其實不是沒能力、沒時間、沒資源,他們只是深陷內耗和自我懷疑,精力全被無數個「如果」耗光。
如果我還不夠好怎麼辦?如果我做不到呢?如果被看不起呢?
然後,一天又過去了,什麼也沒做。
漸漸地,你失去了你的專注力。
給自己時間,慢慢翻越“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是人生意義。
你還在等一個真正有意義的時機才要開始動手做點什麼,
但意義從來不是等來的,是做出來的。
人生是一段需要你去創造的過程。你越等準備好,就越陷入空轉,因為那一天,永遠不會來。
先動手,哪怕是小事,意義會在行動的過程中自己浮現。
第二座大山是自我價值。
你總是覺得自己還不夠,不夠聰明、不夠厲害、不夠資格去過想要的生活。
但那不是事實,那是你活在別人的框架裡。
你不需要達成什麼,才值得快樂。
停止比較,停止討好,停止想要證明什麼,開始為自己而活。
第三座大山是能力提升。
一直在學習、計劃、吸收知識不代表有在進步,可能是錯覺。
你卡住不是因為學不夠,而是因為你太怕犯錯,不敢行動。
能力是一次次「做了—錯了—修正」的循環。
翻越它們,你自然會行動、更專注,因為你終於不再逃避你自己。
今天就到這裏,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感恩你願意讀到這裡。
我們下週再見:)
只要您準備好,我可以透過4種方式幫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