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以為小而美是那些沒有更大選擇的人的退讓。
我總以為喜歡的生活,應該留到退休以後再慢慢經營。
但人生沒有等退休再說這種東西。
因為等是什麼都不做,耐心是持續做正確的事,直到結果出現。
我開始意識到如果我一直等待一個更好的時機,那理想就會變成了幻想,幻想演變成逃避,最後只剩下無法說出口的遺憾。
我太清楚自己不想要這樣。
我不想每天早上醒來就討厭今天。
我不想因為別人安排的時間表過完這輩子。
我不想把喜歡的事留給深夜的喘息時光。
所以我選擇了現在就過我真正想過的生活。
因為我不想再錯過。
這世界上最難的事是:相信平凡但喜歡的日子就是一種成功。
每天1小時,過上理想人生
我們都以為理想人生是靠大動作達成的:裸辭創業、自由職業者、斜槓族、數位遊牧。
但真相僅僅是你實際動手去創造的那一小時。
如果你不替自己設計一套生活系統,這個社會早就替你設計好了。
你會不自覺地活在預設模式裡。
你缺乏一個明確的替代方案。
創造就是那個替代方案的開始。
假設你每天固定留一小時給你自己選擇的方向。
這件事值得用人生來交換。
每天只做這一件事,不求快,但持續做一年。
你會發現那個原本遙不可及的理想人生,竟然變成了可複製的日常。
不需要辭職、不需要搬家、不需要先存夠錢。
只需要從這一小時開始,重新設計你與世界的關係。
這一小時可能是:
書寫
創作
經營副業
開發產品
打磨技能
傾聽自己
不管是什麼,只要你有意識地選擇它,它就會成為你生命的資產。
選擇把1小時運用在你該知道人生回报率最高的7件事:
1. 重啟人生最快的方式:早起、呼吸、思考、閱讀、寫作、運動、冥想、學習、日記、戒癮、創作、反省、感恩、計劃、正念、放鬆、適應、利他、靜心、極簡、熱愛。
你受夠了早上醒來的混亂、每週一的空虛、每個夜晚的焦慮、每一次頹廢之後的自責。
你想重啟,但你搞錯了一件事。
重啟人生從來不是大破大立的戲劇性翻轉,不是什麼搬到一個陌生城市,或忽然變得超有錢超有自律。
你以為自己需要的是改變人生,其實你只是失去了一種內在秩序。
人的精神像是瀏覽器開了太多分頁卡住了。
人生像是電腦長時間不關機,卡頓、延遲、莫名其妙當機。
你要的不是再裝一個效率 app,而是關掉螢幕,重啟系統。
那些看似基本的動作:早起、呼吸、思考、閱讀、寫作、運動、冥想……會成為你重啟人生的核心指令。
2. 銷聲匿跡1年 + 定義願景 + 系統化思維 + 持續創作 + 掌控時間(8小時睡眠 + 4小時深度工作 + 1小時運動 + 30分鐘閱讀 + 15分鐘冥想 + 10分鐘日記)= 成為超級個體
變強是重新打造一個新的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系統性地銷聲匿跡一年。
離開噪音,回到掌控。
你要離開的是那個讓你永遠無法獨立思考的節奏。
控制自己每天瀏覽的資訊量是你終於願意不再被別人的生活牽動你的選擇。
離開忙碌的社交是你開始願意為自己省下專注力。
願景是你想成為怎樣的人,創造怎樣的價值,過什麼樣的生活節奏。
如果你不知道你的工作、創作、生活是為了什麼大於你自己的東西存在,你終究會在某一天懷疑這一切的意義。
你需要的是系統,而不是更多目標。
一個可以自動運作的個人系統,會讓你每天的時間花得更少,輸出卻更深。
思考方式可以被設計,行為模式可以被重組,創造力可以被流程化。
創作不只是文字、影片、圖像,更是一種習慣性的深度組織。
它逼你整理、逼你說清楚、逼你看懂自己,這就是超級個體的誕生。
你將從一個容易分心、容易焦慮、容易內耗的人,轉變成一個擁有內在清晰感、外部掌控力、長期創造力的人。
這樣的人不需要天天宣傳自己,因為光是存在就會形成場域。
這樣的人不需要每月焦慮業績,因為長期複利會為他說話。
這樣的人就是超級個體。
3. 演講、寫作、銷售、創作……這些軟實力,是你向上突破的關鍵槓桿。
硬實力讓你上場,軟實力決定你能走多遠。
你能不能說清楚一件事、你能不能傳遞熱情、你能不能讓聽眾感覺被理解。這些構成了你在社會系統中的影響力起點。
寫作是你整合思想、情緒、邏輯與價值觀的過程。
寫作能把混亂的資訊說得簡單,能把複雜的概念講得清楚。
當你能寫,你就能想清楚。當你能想清楚,你就能引導他人。
寫作的本質是先說服自己。說服完自己,你就不需要再證明什麼了。
銷售是交換信任,一種能讓好東西被看見的能力。
創作是你在網路世界中的資產累積系統。
你創作什麼、你怎麼說話、你怎麼切入話題、你怎麼展現價值觀,這一切都在悄悄塑造你是誰。
4. 把問題寫下來,正視你的焦慮源頭,才有機會拆解它。逃避情緒,只會讓它越來越強大。
焦慮不是錯的,它是一種信號,一種提醒。
它就像是你內心系統裡的警報燈,告訴你:有些東西卡住了,有些東西你正在逃避。
但大多數人選擇壓抑它、逃避它、轉移它、裝沒事。
你越逃避,它越根深蒂固。你越不敢看,它越主宰你的狀態。
你拿起筆,寫出來等於是在對內在的混亂,進行結構化對話。
寫下來的瞬間,你把焦慮從無形拉到有形,從抽象變成具體。
你把心裡的每個不安一個一個寫下:
我到底在擔心什麼?
這個擔心有根據嗎?
我能控制哪一部分?哪一部分是我該放下的?
如果情況最壞會怎樣?我能承受嗎?
如果情況最好會怎樣?我該如何準備?
寫下問題其實就是一種心智上的拆彈行動。
情緒不會因你忽略而消失,只會因你承認而釋放。
你必須先穿過不舒服的黑夜才走得進真正的清晨。
5. 精神內耗常來自無止盡的思考。給自己設定一個思考時限,10分鐘內做出決定,整個人會更輕鬆。
精神內耗是你把自己困在無限思考循環裡走不出來。
什麼都沒開始,能量先被榨乾。
給思考設定一個時限,是高能量者的底層系統。
如果你讓思考無限延長,它會佔滿你的全部心智頻寬。
你開始變得:
做什麼都沒效率
開始焦躁、易怒、拖延
用更多資訊麻痺自己
甚至開始否定自己的判斷力
你沒設定截止點,所以它永遠不會停。
高效清醒的做法是給思考一個明確時限。
精神內耗的人是輸在沒想完就不能前進的完美主義上。
世界不是給你想完再動的空間,世界只獎勵那些願意邊做邊調整的人。
6. 你每天只做3件努力。知行合一的努力。活在當下的努力。明心見性的努力。
這個世界把努力搞得太複雜了。
資訊太多,反而行動變少。焦慮越多,反而真正該做的事一直被擱置。
我們只需要做三件努力:
知行合一的努力、活在當下的努力、明心見性的努力。
知行合一的努力:把你知道的,變成你正在做的。
你知道早睡早起有用,但你還是熬夜。
你知道閱讀能改變思維,但你還在滑短影音。
你知道該寫作、該運動、該創作,但你總是拖延。
你一直在學習、收藏、存檔、筆記,但沒有實踐。
你不用完美執行,但你必須開始做中修、做中學。
活在當下的努力:在每一個現在,回到呼吸、身體與心。
你不在當下是你焦慮的根源。
你一邊工作,一邊擔心未來。
活在當下是有意識地活在你正在做的這一刻。
你刷牙就刷牙,你走路就走路,你寫作就寫作。
把心帶回來,把注意力收回來,把身體找回來。
你越能安住在此時此刻,你的效率、情緒、存在感就越強大。
明心見性的努力:向內看,辨識真正的自己。
很多人走著走著就迷失了,因為努力的方向錯了。
你越清楚自己的內在狀態,就越不會被比較心、外在聲音、不安焦躁所控制。
7. 每週至少一次,走入自然,獨處至少一小時。讓你重新呼吸,重新連結,重新感受什麼是真正重要的。
我們每天活在螢幕裡。
眼前是通知、訊息、任務。腦裡是焦慮、雜訊、過度模擬的情境對話。
我們以為自己在前進,但其實一直在往外逃。
當你習慣了快節奏、資訊密度過高的生活,你會發現你需要大自然、寧靜、與自己相處的時間。
你放下社群與螢幕,把注意力拉回你的五感,讓你的身體再次記起什麼叫風、陽光、土壤、氣味。
當你進入自然,並與自己獨處一小時,不說話、不工作、不討好誰,你會開始聽見一種久違的聲音:
你的渴望
你的累
你的願望
你真正想成為的樣子
你可以有再多待辦清單、目標、課程、行程安排,但如果你沒有屬於自己的系統,這一切都會慢慢變成壓力。
你不知不覺失去了判斷什麼重要的能力,因為你太忙著處理緊急的事。
走進自然,就是你與「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重新會面的儀式。
在那個一小時裡,沒有人要求你成功、沒有通知彈出、沒有人等你回應。
只有你,與一個更安靜、更真實的自己。
我們下週二會員篇見。
鉉哲
如果你真心想要變強,我可以用3種方式幫助你:
很棒的見解
超過50歲的人應該也適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