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讓你靠 AI 快速學習任何東西的頂級思維
在這個由AI主導的時代,我們常被問到:「還需要讀書嗎?還要學習嗎?」
這類問題乍聽之下像是對知識與教育本身發出的挑戰,但在我試圖給出答案之前,我更想邀請你,先靜下心來,思考一個更深層的問題:
如果學習這件事,我們都交給AI了,那麼我們還需要動腦嗎?
人類的存在,還剩下什麼獨特的價值?
你真的願意把自己的大腦,交給一台冰冷的演算法機器,讓它取代你的思考、創造與理解能力?
還是說,該被質疑的不是AI,而是我們自己——到底是我們在駕馭工具,還是早已變成工具?
這個時代有個吊詭的現象:
我們表面上看起來在學習,但其實只是忙著看起來有在學習。
學習,變成了一種華麗的逃避。
逃避實作帶來的不確定性,逃避犯錯帶來的羞辱感,逃避行動本身的不舒服。
而我們真正該意識到的是:
我們的競爭對手從來不是AI,而是那些不懂得善用AI的人。
如果你只是單向吸收知識,那AI確實能輕鬆碾壓你。
但如果你會主動提問、整合洞見、連結不同觀點、轉化為行動,那AI將成為你最強大的盟友。
這場時代的進化,從來不是在比誰學得多,而是誰能活用、能轉化、能實踐。
未來的機會與影響力,會屬於那一群持續學習、勇於實驗、並且能在混亂中創造秩序的人。
學習的本質是適應
所有學習的終極目標,其實只有一個——活下來,活得更好。
我們以為學習是為了考試、為了證書、為了晉升。但你回頭看人類演化的歷史,每一次跨越困境、突破限制的關鍵,從來都不是多會背誦知識,而是誰能夠更快適應新環境、更靈活解決真問題。
這個世界從不獎勵最聰明的人,而是獎勵最能適應的人。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學,才能真正適應?
答案其實不是坐在那裡想清楚才開始,而是直接走進去,開始做,讓身體去感知、讓失敗來教你、讓回饋成為導航。
你不是學生,你是創業者,是設計師,是創作者。
你不是在準備人生,而是在參與人生。
真正的學習,不是先弄懂再動手,而是先動手才能弄懂。
傳統教育從「是什麼」與「為什麼」開始,但人類的大腦其實是透過「做中學」來進化的。
只有當你親自碰觸過那個錯誤、走過那段卡關、聽見那句真誠的批評時,你的大腦才會產生強烈的連結,這就是記得住的源頭。
當你進入實作狀態,不是在聽課、做筆記,而是在適應現實。
所有感官、情緒、認知同時被喚醒,大腦的神經元在高壓環境中瘋狂重組,產生一種只有身體知道的學習痕跡。
這才是真學習,不是為了懂而懂,而是為了活而懂。
1. 先了解你學不進的原因
我們總以為學不進去,是因為自己不夠聰明、不夠自律、或者天生不適合學習。
你不是笨,也不是懶。
你只是累了。你的心在內耗,你的注意力在崩解,你的身體已經發不出電。
這不是能力的問題,這是能量的問題。
在你責怪自己之前,請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一. 沒有明確的動機
如果你無法說出一個清晰而深刻的理由,那你的大腦其實早就放棄了這場遊戲。
學習,不是為了完成任務清單,也不是為了討好誰。
真正讓人持續學習的,是內在那股想變得更好的渴望。
動機不是來自應該,動機是來自渴望。
當你對未來沒有畫面,當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你的大腦就會自動關閉學習模式。
二. 超級分心的環境
不是你不專心,而是你的世界太吵。
每一個跳出來的通知,每一則還沒讀完的訊息,每一次下意識的滑動螢幕,都是對你專注力的割裂。
你不是沒紀律,你只是被設計來分心。
所以與其責備自己,不如重新設計你的環境。
關掉通知,清空桌面,把手機丟到門外三公尺,讓安靜成為一種資源。
三. 低能量身體狀態
學習其實是一種高耗能的活動。
大腦不是機器,它像一顆極度精密的引擎。
你昨晚睡得好嗎?你今天吃得營養嗎?你有多久沒運動了?
如果你的身體虛弱,大腦根本不會幫你學習,它只會做一件事——保命。
沒有體力,就沒有專注力。
沒有能量,就沒有動力。
你的肉身,是你認知力的根。
真正高效學習的開端是睡好覺、吃好飯、動起來。
很多人一頭栽進時間管理、筆記術、AI工具,卻從沒搞清楚:
「我為什麼要學這個?它和我想過的人生,有什麼關聯?」
這就像是在沒有地圖的情況下開車,開得再快,也只是更快迷失。
所以,請你從今天開始,給自己一份學習的方向感。
寫下你最不想過的那種人生樣貌
寫下你最渴望抵達的那個版本的自己
只有當你感受到意義,大腦才會願意打開學習系統。
2. 找出你保持專注的流程
你不是無能,也不是散漫。
當你覺得注意力渙散、心神難以集中,那不是意志力的缺席,而是內在資源早已透支
注意力不是被你浪費,而是被世界一點一滴地偷走了。
專注是一種結構。
當你學會建構自己的內在流程,專注便不再是一場苦撐,而是一種自然的狀態,一種能量對準的結果。
一、從習慣軌道開始重建
專注力的好壞,從來不是一瞬間的決定,而是被你每天重複的小習慣悄悄塑造。
睡前關掉手機,給大腦一場完整的夜間修復。
起床不看訊息,先寫下今日的三件關鍵任務。
安排一段不被打擾的深度工作時段,哪怕只是90分鐘。
習慣決定了你的意識流是清明還是雜訊。
二、有意識地銷聲匿跡
你不需要讓世界隨時找到你。
專注不是加法,而是減法。你必須學會從回應他人抽離,轉向照顧自己。
關閉所有通知,讓大腦從注意力綁架中脫身。
刪掉社群 app 一週,給內在留白的空間。
告訴自己:你不是所有訊息的接收器,而是一位創造者。
這不是冷漠,而是對未來的尊重。
你選擇短暫消失,是為了帶著結果歸來。
三、將短暫轉為長遠
大腦會抗拒沒立即回報的事,這是它的生物本能。
所以你要用一套方法,去讓它相信現在的行動,是為了某個深遠目標在服務。
寫下你的長期願景,不要只記在心裡。
每週一次問自己:這週的行動,有讓我靠近那個方向嗎?
不求爆發,只求穩定堆疊。
越能看見遠方,你就越能擁有現在。
當你將當下與理想相連,專注力就不再是奢侈品,而是一種生命的內在方向感。
四、翻越那三座心中的大山
真正讓你分心的,從來不是手機,也不是噪音,而是內在的三個重量:
缺乏人生意義感,讓你懷疑「這一切有什麼用?」
自我價值感薄弱,讓你害怕「我是不是做不到?」
能力感卡關,讓你逃避「我還不夠準備好。」
這三座山,就是專注力的深層敵人。你不是懶,你只是心中太重。
當你學會與這三個內在阻力共處,專注力會像泉水一樣,自然湧現。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深入解析如何真正打造專注力的底層架構,你可以點這裡回顧:
記得,專注不是才能,是一套可複製的選擇。
願你從環境中清理噪音,從習慣中建立秩序,從思維中創造方向,從情緒中回收能量。
你不需要逼自己專注,你只需要重新對齊你的能量。
當一切歸位,專注力自然會回到你身上。
3. 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法
每個人的學習障礙,都有對應的破解之道。
世界頂尖的學習者,面對卡住的時刻,往往有一套因應策略,使他們持續進步,越學越快。
以下是五大經典學習法,搭配AI Prompt 提示,幫助你拆解每個學習瓶頸的根源:
一. 費曼學習法
如果你不能將一個概念用小學生也能理解的語言解釋清楚,那你就還沒真正掌握它。試著將你正在學習的知識,寫成一封信給12歲的自己。越簡單、越有畫面感,代表你越懂。
提示:
「我正在學習 [輸入主題]。請用最簡單的語言解釋這個概念,並提供一個類比或例子,確保我能夠輕鬆轉述給他人理解。」
二. 西蒙學習法
西蒙的原則是:「做出夠好的決策,而不是完美的決策。」這不僅是效率,更是一種現代生存技能。學習時,請記住——「快速試錯」的速度,比「完美計畫」重要一百倍。
當你不知道該選哪個線上課程,就挑一個離你的目標最近的那個開始,邊做邊優化,比等待完美更聰明。
提示:
「我在 [輸入情境] 中難以做決定。請根據西蒙學習法,幫助我在有限時間與資訊內做出足夠好的決策,而不陷入完美主義。」
三. SQ3R學習法
這是一種為學習型大腦設計的流程,包含五個步驟:
Survey(快速掃視全貌)
Question(主動提出疑問)
Read(帶著問題深入閱讀)
Recite(不看資料複述內容)
Review(重新複習整體)
每次看完一段內容,立刻停下來講一遍給自己聽,或用筆記軟體做腦內簡報。這會讓你記得更久。號
提示:
「我正在學習 [輸入主題],請幫助我設計 SQ3R 學習流程,包括:瀏覽(Survey)、提問(Question)、閱讀(Read)、背誦(Recite)與複習(Review),以提升學習效果。」
四. 番茄學習法
做法超簡單:25 分鐘極度專注(切割手機通知),5 分鐘放鬆走動。 4 個番茄循環後,休息一小時。
提示:
「我在學習 [輸入主題] 時容易分心和拖延。請為我制定一個番茄學習法計劃,包括學習 25 分鐘與休息 5 分鐘的結構,幫助我保持高效。」
五. 康乃爾筆記法
康乃爾筆記法幫將筆記分為關鍵詞、摘要和總結三部分,幫助回顧和鞏固知識。
提示:「我正在為 [輸入主題] 做筆記,請幫助我使用康奈爾筆記法,將筆記劃分為關鍵字、摘要與總結三部分,讓回顧更有系統性。」
4. 執行一萬小時定律
每天練習 + 長期累積 = 真正的高手之路
1萬小時定律是你每天選擇專注、重複、優化某個技能的成果累積。
重點是你做不做。
如果你每天寫 500 字,一年後你會怎樣?
你將累積 18 萬字,超過一本書的內容。
你的文字會更清晰,觀點更有力,說話更有說服力。
你會變得能夠把模糊的想法,轉成精準的表達。
你不需要昂貴設備或複雜流程,一台筆電、一個空檔時間就夠了。
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每天坐下來,把腦中最真實的想法寫下來。
不要等靈感,不要等完美句子,更不要等有人認同你才寫。
先成為自己的第一位粉絲。
你只要寫第一段,再寫第二段。
寫著寫著,你會找到自己的聲音。
AI可以幫你整理資料、提出建議、甚至模擬思考。
但只有你自己,能決定你想成為誰。
所以回到我們一開始的問題:
在AI時代,還需要讀書嗎?還需要學習嗎?
我的回答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
只是那不再是舊式的填鴨學習,而是為了主動創造人生選項、為了掌握未來的自由、為了不被時代淘汰。
好的,今天就到這裡結束。
感恩閱讀,下周再見:)
鉉哲
如果你真心想要變強,我可以用3種方式幫助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