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短短幾十年,換算起來,也就一萬多天。
有些人聽到這句話會感到釋然,有些人卻更焦慮。
我以前就是後者。
焦慮什麼?
怕找不到工作、怕沒錢、怕別人對我失望。
我以為個人成長就是不斷追求成功,直到我在衝刺的路上撞上了心理障礙,才發現心態崩了,再多技巧都沒用。
很多道理,我們讀的時候點頭如搗蒜,真的遇上時卻瞬間忘光。
因為明白不是從書裡來的,是從日子裡摔出來的。
焦慮不會讓事情變快,行動才會。
你越想趕路,反而越走不穩。
先踩穩每一步,反而走得更遠。
別用別人的時間表衡量自己。
有人 25 歲爆紅,有人 45 歲才翻盤。
你的時區裡,沒有遲到。
心理建設是成長的地基。
你可以靠蠻力衝一陣子,但沒有穩定的心態,你會在半路上被自己打敗。
焦慮,其實是我們幻想自己能控制一切。
當我開始承認我能控制的很有限,終於知道該在乎什麼,焦慮才慢慢退去。
我曾經一直在逃避。現在,我跳過情緒直接做事。
5個殘酷的道理,想通了一切就覺得人生真好玩:
1. 人不需要用力走近任何人
我們太習慣往外跑了。
去迎合,去追趕,去證明自己配得上誰的注意。
可是,這種用力不成熟。
那些刻意的靠近,大多是消耗。
因為一旦你停止給予,距離就會回到它原本的位置。
創作也是一樣。
當你急著被看到,你做的東西會很輕。
輕到它的存在感,必須靠不斷地更新、不斷地發聲來維持。
一旦你停下來,它就立刻消失。輕的東西,沒有密度,沒有重量。
它不會改變你,也不會改變別人。
但重的東西不同。
重是密度,它需要時間積累,需要一段沒人理解、甚至沒人知道的孤獨期。
當你不再急著用輕的東西換取存在感,你會開始投入到那些真正值得的事裡。
也許是一個作品、一段長期的修煉、一場深入的對話,或一段不依附的關係。
它們都需要時間的壓縮與打磨,才能形成重量。
人和人之間,其實也有這種重量感。
那些不必用力維繫的關係,才是能走得遠的。
它們不依靠頻繁的訊息,不依靠社交場合的碰面,而是依靠彼此生命中沉甸甸的部分互相吸引(價值觀、經歷、信任感)。
所以,不用急著走近誰。
先把自己做重,把時間花在深而長的東西上。
當你身上有重量,該來的人自然會來,該留的也會留。
到最後,你會發現,你並不是在別人的地圖上奔波,而是一直走在回自己的路上。
2. 不要提前焦慮
焦慮的時候,你會以為問題來自外部:經濟、環境、他人的期待。
但真正讓人失衡的,往往是內部缺乏支點。
沒有支點的人,心裡就像一顆被拋到半空的球。
它不落地,只能不斷地旋轉、晃動。
沒有危險,它就去想像危險。沒有事情,它就去製造事情。
這就是所謂的提前焦慮。
我並不是在告訴你別想太多。
因為焦慮是個習慣,不能靠一句口號戒掉。
它只能被替代,被一種穩定的節奏與秩序取代。
當你投入一件需要專注的事情時,腦子裡的雜訊會暫時消失。
當你關掉手機,停止刷新那些根本和你無關的資訊時,你會聽見一種沉默,那是屬於你的節奏。
當你完成一個小小的計劃,你就會對自己多一分信任。那份信任,會壓低焦慮的波峰。
當你運動,身體的力量會直接傳導到心理,讓你更有底氣去面對還沒到來的不確定。
焦慮不是因為事情發生,而是因為你在空檔時,允許自己不斷去模擬最壞的結果。
你預演了它、感受了它、甚至承受了它,最後才發現它根本沒發生。
所以,比起提前承擔不存在的痛苦,不如先把今天的行動做好。
這不是說你要裝作不在意未來,而是不要在還沒到的地方,把自己先耗盡。
你可以有計劃,但計劃是用來行動,不是用來反覆擔心的。
平靜是一件件小事堆出來的:你一次專心地閱讀、一次踏實地學習、一段不被打斷地創作。
它們像一塊塊石頭,慢慢築起一道堤防,把那些情緒的浪擋在外面。
你不需要消滅焦慮,它本來就是人類的反射。
你要做的是讓它有更小的空間滋長。
當你開始行動,你會發現未來依然不確定,但你已經不必提前承受它的重量。
焦慮不是命運,它只是提醒該開始了,別再想像那些還沒發生的事。
3. 允許一切發生
你無法阻擋事情的發生。
害怕也好,不安也好,無論你願不願意,時間都會推著一切向前。
唯一的選擇是允許它發生,然後看著它過去。
當你真正允許一切發生時,你會驚訝於自己釋放出的能量。
那是從緊抓不放中解脫後的力量。
你開始放下對外界評價的過度關注,也才真正開始活在當下。
每個人都有兩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給別人看,第二次是活給自己。
如果你眼前的道路清晰可見,那你恐怕正走在別人的路上。
人生從四十歲才真正開始,在那之前你只是做研究。
覺悟,不是靠想像光明,而是靠直視黑暗。
——榮格
以前在學校,每天自然地接觸知識、思考問題,不必刻意安排。而脫離了學生身份之後,保持知識好奇的責任落回到自己身上。
只是,我並沒有做得很好,注意力像被人一點一點抽走,想專心思考變得越來越難。
就在去年,我決定用三個月的時間,修復我的注意力,戒掉無意識的多工和無營養的內容。
這是我定下的幾條規則:
限製使用手機時間
我不認為社交媒體是萬惡,但當它變成習慣性刷新、消耗精力的動作,就該限制使用時間。手機只是用來溝通,不是用來填補所有空白。用餐時不看螢幕
重新記住食物的味道,不讓注意力被分散。每天讀一篇長文
讓深度閱讀重新訓練專注力,也讓大腦重新感受知識的重量。每天創作
寫作,讓知識延伸成自我創作。
我開始理解專注不只是工作時的高效,也包括休息時的徹底放鬆。
好好睡覺,專注閱讀,用心工作,也用同樣的心力去保護能量、遠離喧囂、聆聽內在。
當你允許一切發生,你不再急著抓住每一件事,而是開始有選擇地用自己的方式活著。
這就是安靜而優雅的力量。
4. 你真的可以在一年內變強
深陷內耗和自我懷疑的人,常覺得自己被困住。
精力被無數個「如果」和最壞情境分散。
時間在流,但你卻像停在原地。
給自己 6 到 12 個月,找到人生意義,自我價值和能力,你會變得比自己想像中更強。
人生意義
不要假裝你的工作有意義。
不要強迫自己愛上早就讓你麻木的通勤生活。
不要用薪水,補償對人生的空洞感。
工作只是工具,公司制度也是工具。
工具應該幫你創造價值,而不是消耗靈魂。
當它讓你懷疑存在的意義時,它就不再是工具,而是監牢。
在你的一生中,應該至少有一次,選擇一個不需要裝忙的地方,讓你真正能做出價值。
自我價值
每天的 1 小時,勝過一切。
比看完《原子習慣》、比旅行、比冥想、比傾訴更重要。
每天給自己 1 小時無手機、無社交、無干擾。
用它來獨處,用它來富養自己,用它來成為一個超級個體。
問自己:
我對自己的期待,是誰寫下的?
這些標準,是出於愛,還是出於控制?
我活著的這一套價值,是我選的嗎?還是別人植入的?
開始記錄你的情緒觸發點。
當你能說出情緒的根源,它就不能再牽著你走。
能力
你的任何第一次都會很糟糕。
第一次寫作、第一次設計、第一次健身、第一次冥想。
甚至第一次拍影片、第一次公開分享。
它們幾乎都不會好看。
但如果不開始第一次,你就不會迎來第一百次。
放下你的自尊,開始吧。
1小時法則
班傑明·富蘭克林每天花至少一小時學習、思考、練習。
規則很簡單:每天 1 小時。
用來學習、實驗、反思。
學習:讀書、看長文,不是被動滑手機。
實驗:嘗試新方法,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允許失敗。
反思:每天留十分鐘,拆解錯誤,把失敗變成知識。
一年有 365 天。
每天抽出 1 小時,就是 365 小時。
那是你在靜靜地,一磚一瓦地,重建自己的時間。
6 個月後,你會看見自己變得不同。
12 個月後,你會感謝當初那個開始行動的自己。
因為你會發現成長並不來自某一次巨大的爆發,而是每天一小時,復一日的累積。
5. 專注 + 槓桿 = 你想做什麼都能成功
永遠不要去思考別人。
別想別人怎麼看你,因為那根本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你怎麼看自己。
你能不能在一天的喧鬧裡,回到自己的呼吸、腳步、感受裡。
多數人用忙碌填滿日子,卻沒真正活在當下。
你看著手機,從社交軟體跳到郵件,再跳到短影片,然後回到社交軟體,像在一片資訊海上漂泊,從來沒有真正靠岸。
大腦喜歡新鮮感,每一次通知、每一則訊息,都像餵牠一小口糖。
吃多了,書變得無聊,安靜變得不耐煩,連走路都想找點聲音來陪。
這不是你不夠自律,而是你的神經系統被改寫了。
如何奪回你的專注
少問別人在做什麼,多回頭看看自己的腳印。
極簡不是為了好看,是為了不分心。
睡好、吃好、玩好,是最頂級的生產力工具。
學會說「不」。
拒絕是創造的防火牆。
每一次不好意思拒絕,都是在為別人的人生買單。
一次只做一件事,不是退化,是回歸。
一心多用只是看起來有效率,其實是讓大腦裂開成好幾半。
善用槓桿,而不是被工具反過來用
你不必懂所有科技,但你必須知道怎麼用它來創造價值:
工具槓桿:用模板、系統,讓重複工作自動化。
內容槓桿:用文字、影片、聲音,放大你的影響力。
行銷槓桿:讓你的數位產品在你睡覺時,依然帶來收益。
科技只是器物,真正的力量在於你是否能在不被它牽著走的情況下使用它。
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成為這樣的人:
即使退出努力,依然有結果。
因為你的時間、注意力、能量,早已被你握在手中。
在一個專注被收割的時代,守住你的注意力,就是守住你的人生。
謝謝你讀完這篇,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鉉哲
如果你真心想要變強,我可以用3種方式幫助你:
解鎖所有高級資源,提升你的心智與認知、找到天賦,打造一人公司,並用一年徹底改變人生。
將你的心智轉化為可複製的內容生態系統,高影響力寫作技能、,以及高效創建數位產品。
超級個體模板
把我所有生活與創作的思維系統化,幫你打造一套能長期運作的個人模式。
以下是幾篇相關的資源,供你繼續閱讀: